随着IoT、5G、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广泛地走入用户家中。智能门锁作为传统机械锁的替代品,因其便捷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2014年,伴随着国内智能硬件的创业浪潮,智能家居领域的创业企业纷纷涌现,其中一个重要的细分场景就是智能门锁。2017年,家电企业、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安防企业以及传统门锁企业纷纷涌入这个领域,形成了“千锁大战”的竞争局面。
如今,智能门锁是否还是一个值得入局的赛道?其竞争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刚需性强、客单价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智能门锁,其产品“软硬兼具”的特性可能会是影响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鱼龙混杂的行业格局背后,硬件成为排名前列道难关
智能门锁行业竞争之激烈,曾在2017年形成“千锁大战”的局面。据天眼查检索显示,目前在业的智能门锁企业仍有2527家。入局者如此之多,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一个行业刚刚兴起,没有形成一定的产品质量标准,消费者对智能门锁的价位和品质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本分不清哪家是“鱼”哪家是“龙”。于是,很多贴牌、山寨的小品牌想抓住机会分一杯羹。
智能门锁品牌扎堆的后果是,在恶性竞争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据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报告,在抽查到的34家智能门锁企业中,有11家企业被检测出产品不合格,消费者“踩坑”的几率非常大。
另一方面,智能门锁是一个硬件和软件兼备的产品,因此只要能够和智能门锁技术有关联的产业,都认为自己有一定的优势,在风口到来的时候,尝试一下总是好的。
和其他智能家居相比,智能门锁具有刚需、利润空间大、行业门槛不高等特点,但是目前很多市面上很多智能门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消费者眼花缭乱,对产品质量有顾虑,对过高的价格也不太能接受,因此很多消费者还处在观望阶段。
智能门锁虽然是一个硬件和软件兼具的产品,但其实硬件所占的成本和研发难度都远高于软件。对于一个智能门锁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做出产品的差异性,必然绕不开硬件的自主研发。但许多小品牌商都不具备硬件的研发生产能力,主要因为硬件的自主研发有三方面困难:
一,硬件的研发周期长。对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快速迭代和敏捷开发的方式可以使得产品快速得到市场和用户的验证,而且对于一种新鲜事物而言,用户对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快速迭代、大胆试错是很好的发展策略。
但对于智能门锁来说,这种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智能门锁是一个硬件品质大于软件体验的产品。对硬件部分来说,从设计到投入生产线,中间至少要投入几个月的时间和几十万的成本。因此,硬件产品采用的往往是重决策、重规划的研发方式,重模式对小创公司来说风险太大,故而绕道。
二,硬件获客成本高。软件产品可以低价试用,甚至免费试用一个星期,让用户提升体验的“坡度”比较缓和,用户更容易接受。
智能门锁用户如果想体验产品要到线下体验店,小品牌不会开设线下服务站。用户先要买单才能把锁安装到自家门上,而智能门锁不是内容场景,无法像智能音箱一样通过交叉补贴降低购买硬件的价格。
也就是说,用户很难用试用的心态去购买,用户对智能门锁购买决策的慎重会让小品牌商们考虑,值不值得耗费很多资金开发一款可能不好卖的硬件?
三,做硬件的难度高。做硬件的难度,最明显体现在硬件团队的复杂度。在互联网行业中,有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好想法是有了,离成功就差一个程序员了”。也就是说,软件团队通常所需要的成员并不多。
但硬件团队至少需要包括ID设计师、结构设计师、电子工程师、品控人员、采购等角色,团队规模大概是软件项目团队的两倍。很多赶风口的小创企业并不具备组建完整硬件团队的能力。
由此可见,智能门锁作为一款硬件属性占据主要成本的产品,很多小企业因为没有硬件研发能力,故而选择硬件外包、ODM等模式,这就导致其产品差异性无法突出,只能在风口红利时期分一杯羹,并不具备长期竞争力。